【非遗巡礼】:在四川这片被茶马古道与三星堆文明滋养的土地上,非遗技艺如同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历经岁月打磨愈发璀璨。让我们循着古蜀先民的智慧足迹,探访六位"活态传承者"与他们守护的文明密码。

青神竹编·陈云华

"手中翠竹化龙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云华,以72年光阴将0.1毫米的竹丝编出《清明上河图》全卷。这位84岁的"竹丝魔术师",独创"虚实双面编"技法,其作品《熊猫戏竹》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每平方厘米竟达48根竹丝交错,堪称"东方微雕艺术"。

蜀绣·孟德芝

成都绣娘孟德芝的银针下,芙蓉鲤鱼正跃出绢帛。她复原的唐代《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耗时3年2个月,使用167种丝线,其中"衣锦纹针法"已传承1200年。其工作室培养的聋哑绣工团队,让这项宫廷技艺绽放出包容之美。

自贡扎染·张晓平

"蓝白之间见乾坤"——张晓平家族六代人守护的"蜈蚣绞"扎染技艺,需经72道工序。其代表作《二十四节气》系列,采用岷江流域特有的板蓝根染液,每幅图案需捆扎13800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之为"会呼吸的蓝印花布"。

绵竹年画·李方福

92岁的李方福仍坚持手工制作"粉笺纸",其年画《紫微高照》运用"填水脚"绝技,30秒内完成人物开脸。他创新的立体年画《门神》系列,将传统朱砂颜料与3D打印结合,年产量仍控制在200幅以内,坚守"慢工出细活"的匠训。

川江号子·曹光裕

"一声号子震三峡"——76岁的曹光裕能演唱37种不同工种的船工号子。他整理的《川江船工号子全集》收录214首曲目,其中《夺标号子》需用"颤音翻高八度"的濒危唱法,现仅存5人能完整演绎。

羌笛制作及演奏·龚代仁

茂县非遗中心的龚代仁,选用海拔3000米以上的油竹制作羌笛,管内径误差不超过0.03毫米。其创编的《尔玛古歌》系列,融合"鼓腮换气法"与电子音乐,让这项汉代乐器在抖音获赞超800万次。

从竹丝间的天光云影,到号子里的惊涛拍岸,这些非遗传承人正以当代语言重构古老智慧。他们不仅是技艺的"守墓人",更是文明的"炼金师"——将时光淬炼成可触摸的永恒。当龚代仁的羌笛在太古里玻璃幕墙前响起,我们忽然懂得:真正的遗产,永远活在未来的脉搏里。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