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服饰】:当曾侯乙编钟的乐音穿越两千四百年,当楚墓中的龙凤纹罗衣重现天日,湖北这片江汉沃土缓缓展开一幅“以衣载道”的文明长卷。从屈家岭的纺轮到明清汉绣的辉煌,从巴山土家族的“西兰卡普”到江汉平原的“天门蓝染”,湖北传统服饰以针为笔、以布为纸,在经纬交织间铭刻着九省通衢之地的文化记忆,演绎着“衣冠上国”的荆楚风华。 

楚墓罗衣:地下的丝路传奇

代表瑰宝:江陵马山楚墓丝织品

(国家一级文物)

1982年荆州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服饰,被誉为“先秦丝绸宝库”。其中的龙凤虎纹绣罗衣,以轻若蝉翼的罗为底,朱红、金黄丝线绣出蟠龙飞凤、奔虎逐鹿。纹样充满巫风幻影:龙身绕成S形,凤喙衔花枝,虎斑用锁绣呈现立体毛流——这是楚人“乘云气,御飞龙”的精神图腾。

 汉绣重彩:针尖上的长江

代表非遗:汉绣

(国家级非遗)

   “以胖为美,以浓为贵”的汉绣,发轫于2300年前的楚国刺绣。其核心技法是“分层破色”:用铺、压、织、锁四法叠加20层色线,形成浮雕般的立体感。经典纹样“九头鸟”(楚神图腾)、“江豚拜风”(长江祥瑞)、“黄鹤凌霄”(武汉意象),在婚服、戏袍、神幡上绽成三维画卷。

 土家云锦:大山里的几何史诗

代表非遗: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

(国家级非遗)

鄂西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意为“土花铺盖”),用古老腰机织出大山的密码。三斜平纹结构上,菱形纹演绎“千丘田”,卍字纹化身“江河浪”,虎头纹镇守“生命魂”。土家姑娘出嫁时必带的“台台花”织锦,红黑底上跳跃着48组几何纹,记录族群的迁徙史诗。

▲一台织机需牵经线3000根,传统“四十八勾”纹样含阴阳交合寓意,被称作“穿在身上的易经”。

 江汉蓝韵:水乡的草木诗篇

代表非遗:天门蓝印花布

(省级非遗)

天门工匠以江汉平原的蓼蓝为墨,桐油镂空花版为笔,在棉布上写意水乡。刮浆防染工艺下,细如发丝的“冰裂纹”自然晕染,纹样多取渔耕意象:网纹菱角、莲藕缠枝、双鱼戏浪。一件“石榴多子”被面需经刻版、刮浆、浸染、刮白等32道工序,终成“青底白花”的水墨长卷。

一衣脉永续,从云梦古泽的罗衣朱绣,到三峡河谷的土家彩锦;从汉正街的繁华绣坊,到江汉平原的蓝染溪坊——湖北传统服饰从未止步于历史。当汉绣金线跃上国潮手包,当“西兰卡普”纹样解码成建筑立面,当天门蓝染化身都市茶席,这些经纬交织的文明基因正以破圈之势重生。它们用针线告诉世界:真正的时尚永不落幕,它从青铜时代的织机走来,向星辰大海的征途奔去。

正如屈原《离骚》所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袭穿越千年的荆楚霓裳,终将在每个人的文化自觉里——万古长新。

香港环球卫视《华夏服饰》栏目,弘扬华夏民族服饰文化,揭秘中华千年织染技艺的现代重生密码。从民间服饰纹样到元宇宙虚拟华服,传播中国民族服饰美学文化,引领世界新时尚风潮!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夕   涵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