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陕西这片黄土地,既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是皮影戏里的唱腔;是窑洞窗棂间的剪纸,更是老艺人掌心的温度。2025年的今天,让我们循着非遗传承人的足迹,触摸那些在时光中淬炼出的文明瑰宝。

华县皮影戏

守护光影神话的“影子匠”汪天稳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5岁的汪天稳已刻了60年皮影。他手中的“推皮走刀”绝技,能让牛皮在0.1毫米的误差间幻化成《西游记》里的万千神魔。其代表作《麒麟送子》运用24层镂刻技法,需耗费整整三个月。老人常说:“皮影不是古董,是活着的汉画像石。”如今他的弟子们正用抖音直播让千年影戏走进Z世代。

凤翔木版年画

色彩图腾的守望者邰立平

邰氏家族第20代传人邰立平,守护着中国最早的木版年画体系。他复原的《门神秦琼》严格遵循明代古法,采用槐米、朱砂等天然颜料,单幅需套印32次。尤其“填金绝技”——在年画线条中嵌入金箔的工艺,已被他申报为独家专利。2024年,这套年画曾作为国礼赠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西安鼓乐

大唐遗音的解码者赵庚辰

83岁的赵庚辰能演奏全部137首唐代曲谱,他破译的《雨霖铃》被证实与敦煌琵琶谱同源。其领衔的“何家营鼓乐社”仍使用笙、管、笛等八种千年古乐器,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上的《霓裳羽衣曲》片段便出自他们的复原版本。老人说:“这不是音乐,是活着的盛唐呼吸。”

耀州窑陶瓷

青瓷淬火的魔法师孟树锋

国家级大师孟树锋烧制的“天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再现了失传八百年的北宋耀州窑秘色。他独创的“火焰雕塑法”通过控制窑变温度,使瓷器产生“晨星泛青”的奇幻效果。2025年故宫博物院特展中,他的作品与宋代官窑珍品并列展出。

陕北民歌

黄土地上的“声音化石”王向荣

被誉为“黄河歌王”的王向荣,能演唱300多首原生态陕北民歌。其代表作《黄河船夫曲》采用“拦羊嗓子回牛声”的原始唱法,联合国非遗评审专家称其为“东方喉音活化石”。75岁的他仍在榆林创办传习所,培养出包括博士生在内的新一代民歌手。

社火脸谱绘制

民俗密码的破译者李继友

宝鸡社火脸谱第五代传人李继友,掌握着182种传统纹样的象征体系。他绘制的《蚩尤战黄帝》脸谱,以“五色观”对应五行学说,额间的北斗七星纹样暗合周天星象。2024年巴黎中国文化周上,法国汉学家惊叹这是“东方的图腾密码本”。

从华阴老腔的嘶吼到西府刺绣的银针,从安康龙舟习俗的号子到乾州面塑的指尖乾坤,陕西非遗正如秦岭深处的珙桐花——古老,却永远向着新时代绽放。当我们凝视传承人龟裂的双手与澄澈的目光,便读懂了文明延续最朴素的真理:守护,不是将火烛供奉于神坛,而是让星火照亮每一双渴望的眼睛。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