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服饰】:一根丝线,牵引千年时光;一方锦缎,铺陈百越山河。湘楚大地上,各族儿女以经纬为纸,针黹作笔,在衣饰间书写着对生活的礼赞、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是针黹里的岁月风华,彩线间的民族记忆。

彩线为脉——多元并存的瑰丽画卷

湖南是多民族聚居地,以汉族、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等为主的各族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风格迥异又相互辉映的传统服饰文化,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工艺精绝的“穿在身上的史书”。

锦绣华章——典型服饰精粹

苗族盛装银饰

苗族服饰被誉为“银饰的世界”,尤以湘西地区为代表。女性盛装以刺绣、蜡染、织锦为主,其上缀满沉甸甸、叮当作响的精美银饰:冠、簪、梳、耳环、项圈、手镯、衣片、披肩乃至腰带,通体银光闪耀。银帽层峦叠嶂,银项圈粗壮大气,纹饰多为龙、凤、虫、鱼、花、鸟等图腾或几何纹样,象征着财富、吉祥、辟邪与族群认同。盛装之美,尽在“花衣银装赛天仙”的雍容华贵之中。

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服饰

“西兰卡普”是土家语,意为“土花铺盖”,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织造工艺,也应用于服饰的边缘、腰带、头帕、围裙等处。它采用古老而复杂的“通经断纬”挖花工艺,以丝、棉、毛线织成。图案繁复精美,多取材于自然景物、生活用具或几何图形,如“大蛇花”“猴子手”“岩墙花”等,色彩对比强烈,结构严谨对称。土家族服饰沉稳大气,常用青、蓝、黑为底,再缀以“西兰卡普”的艳丽织锦,于朴素中透出华美。

湘绣旗袍与云肩

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绣品精细、形象逼真、色彩鲜明、针法多变而闻名。清末民初,湘绣广泛应用于高档服饰,尤其是改良旗袍和云肩上。一件湘绣旗袍,常常是绣娘数月的精工细作,题材多为花鸟鱼虫、山水人物,针法运用平针、掺针、鬅毛针等,达到“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效果,是含蓄内敛与精美绝伦的完美结合。云肩(披肩)更是湘绣艺术品的集中体现,常用作新娘礼服的点睛之笔。

瑶族“好五色”衣

湖南瑶族(以过山瑶、平地瑶为主)崇尚五色(青、红、黄、黑、白),有“好五色衣裳”的传统。其服饰多用靛蓝染的土布为底,衣襟、袖口、裤脚、围裙等处大量使用彩色丝线进行挑花、刺绣、镶嵌彩边,图案多为几何纹、菱形纹及象征祖先崇拜的纹样,如人形纹、“盘王印”等。男子头裹长帕,女子头戴精美的绣花头帕或圆顶方角的“高帽”,整体风格斑斓热烈,古朴中透着勃勃生机。

经纬之间——纹样里的文化密码

自然崇拜: 花鸟虫鱼、山川河流等自然元素是湖南各民族服饰纹样的核心来源,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图腾信仰: 如苗族的蝴蝶妈妈、枫木崇拜图案,土家族的“台台花”(虎头纹),瑶族的盘王印等,都是民族记忆与祖先崇拜的标识。

历史记忆: 迁徙路线(如苗族衣裙上的纹样象征故土)、战争印记(如盘瑶妇女帽顶的三角象征山峦,代表对祖先迁徙途中翻山越岭的记忆)常被编织其中。

祈福纳祥: 大量使用如意、八宝、万字纹、寿字纹等传统吉祥图案,祈求生活富足、平安康泰。

工艺匠心: 每一道工序——织布、染色(蓝靛为主)、刺绣、织锦、挑花、银饰锻打,都凝聚着非凡的智慧和耐心。

传承与焕新——古艺新裳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服饰的日常穿着场景在减少,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弥足珍贵。可喜的是,通过以下——非遗保护: 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强了对苗绣、土家织锦、湘绣等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人培养。

文化展示: 民族节庆(如赶秋节、舍巴日)、博物馆、民俗旅游中,传统服饰作为文化符号被展示。

设计融合: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从传统服饰中汲取灵感,将图腾纹样、工艺手法、色彩体系融入现代时装、文创产品设计,赋予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

湖南的传统服饰,是穿行在青山绿水间的色彩诗篇,是凝结在丝线银饰里的古老智慧。它不仅仅是蔽体的衣衫,更是族群认同的徽章、历史文化的活态载体和艺术创造力的璀璨结晶。在经纬的交织、针线的往复、光影的流转中,我们触摸到那属于湘楚大地、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当古老纹样遇见现代设计,传统工艺在创新中延续,这份锦绣风华,必将穿越时光,继续点亮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华夏服饰》栏目,弘扬华夏民族服饰文化,揭秘中华千年织染技艺的现代重生密码。从民间服饰纹样到元宇宙虚拟华服,传播中国民族服饰美学文化,引领世界新时尚风潮!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夕   涵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