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布达拉宫的金顶,当转经筒的嗡鸣唤醒高原的黎明,藏族非遗文化正以千年不息的脉搏,向世界诉说着雪域文明的深邃。今天,让我们循着唐卡的色彩、藏戏的唱腔、格萨尔的史诗,走进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巡礼,触摸镌刻在青稞酒与酥油茶中的民族记忆。

藏戏:面具下的史诗‌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诞生于14世纪,融合宗教仪轨与民间歌舞。其标志性的蓝面具象征智慧,红面具代表威严,唱腔高亢如雪山回响。传统八大藏戏剧目《诺桑王子》《文成公主》至今仍在雪顿节上演,演员们以“一鼓一钹”伴奏,用程式化的“三步一踏”舞步,演绎着善恶轮回的永恒主题。

唐卡:指尖上的佛国‌

唐卡(Thang-ga)是藏族特有的彩缎卷轴画,采用矿物颜料与纯金勾勒,一幅精品需耗费画师数年光阴。热贡艺术流派以“堆绣唐卡”闻名,将丝绸剪贴成浮雕状佛像;而勉唐派则擅长细腻的“金线描”,0.1毫米金丝可绕发三周。2019年,青海热贡地区唐卡年产值突破2.3亿元,千年技艺正焕发新生。

格萨尔王传:口述的活化石‌

这部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由“仲肯”(说唱艺人)代代相传,仅西藏昌都地区就有37位国家级传承人。艺人顿珠用“曲调记忆法”能吟唱1200章,相当于20部《荷马史诗》。2020年,数字化工程已抢救性录制3000小时音频,让这份“东方的伊利亚特”永久留存。

藏香:雪域的芬芳密码‌

以柏木、藏红花、麝香等30余种药材制成的藏香,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拉萨尼木县“普松藏香”遵循“水磨研磨、日光晾晒”古法,一条香需经108道工序。现代检测证实,其燃烧释放的芳香烃具有安神功效,年产量超200吨,远销海内外。

藏毯:经纬间的生命图景‌

藏毯(藏语称“卡垫”)采用高原牦牛绒编织,可承重300公斤而不变形。江孜地毯厂的“扎西吉彩”图案,源自8世纪吐蕃纹样,一幅3米×2米的“龙纹毯”需两名匠人手工编织8个月。2024年,西藏藏毯产业带动1.2万牧民增收,古老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梭子”。

从布达拉宫飞檐下的金铃,到牧人帐篷里的糌粑袋,藏族非遗是刻在雪山岩壁上的文明基因,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自觉。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这份“无字天书”,让格萨尔王的战鼓继续回荡,让唐卡的金辉永远照耀——因为每一份非遗的传承,都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深情礼赞。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