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长白山下松涛涌,黑水河畔鼓声隆。满族文化如缀满星辰的夜空,每一颗闪亮的星辰,都是先民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今天,让我们以指尖触摸历史的温度,用心灵聆听满族人民非遗文化的吟唱。

满族剪纸:镂雪裁云的千年技艺‌

源自萨满祭祀的满族剪纸,以“剪随心动,形由神生”为精髓。代表作《嬷嬷人》剪纸,以对称的抽象人形象征祖先崇拜,其锯齿纹与月牙纹的运用堪称“无笔书法”。2024年,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剪纸艺人金雅贞,耗时三年完成的《八旗风云图》长卷,以72幅剪纸再现清初八旗建制盛况,现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满族刺绣:针尖上的民族史诗‌

“宁绣三春,不绣一秋”的满族刺绣,以“平金夹绣”技法独步天下。沈阳故宫藏有的清乾隆时期《缂丝龙袍》,其云肩部位便运用了满绣特有的“打籽绣”,一粒米大的绣点需刺针200余次。当代传承人刘雅梅创新“冰雪绣”,用银丝线表现林海雪原的晶莹,作品《雪韵长白》获2025年中国非遗博览会金奖。

满族说部:口传千年的英雄长歌‌

满族说部(满语称“乌勒本”)是满族及其先民口耳相传的长篇说唱艺术,内容涵盖氏族历史、英雄史诗和萨满神话,被誉为“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其早期多用满语演唱,清中叶后逐渐改用汉语,并保留部分满语词汇。

代表作品与传承人:‌《尼山萨满传》《乌布西奔妈妈》为满族说部经典,前者讲述萨满救人的神话,后者是满族创世史诗,均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东海沉冤录》由吉林珲春满族艺人富育光整理,内容涉及东海女真部族历史。黑龙江孙吴县98岁的何士环是唯一能用满语完整吟唱《白云格格》等说部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非遗保护与国际认可:满族说部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12)。

满族珍珠球:流淌在血脉中的竞技‌

由采珠劳动演变的珍珠球运动,至今保留“水区”“蛤蚌区”的独特分区。2025年内蒙古那达慕大会上,辽宁队以“流星赶月”战术创下单场投中23球的纪录。其使用的鹿皮球内嵌珍珠母贝,碰撞时发出清脆声响,仿佛来自白山黑水的古老回响。

满族新城戏:八角鼓声中的悲欢离合‌

我国唯一的满族戏曲剧种,融合萨满调与宫廷音乐。其经典剧目大型历史剧《高风元辅范文程》、《铁血女真》等,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

当最后一片剪纸落下,当最后一针绣线收尾,满族非遗从未停止生长。它们如松花江的浪花,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折射出新的光芒。让我们做这浪花中的一滴水,守护文化根脉,共绘传承长卷。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