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闽赣皖四省交界的群山深处,衢州像一颗被时光打磨的璞玉,藏在钱塘江源头的褶皱里。它没有苏杭的脂粉气,也少了沪上的喧嚣,却凭着“南孔圣地”的文脉、通衢古道的商韵,在江南的柔情里,活出了几分硬朗的风骨。
孔氏南宗家庙:文脉南渡的千年印记
府山脚下的孔氏南宗家庙,红墙黛瓦藏在银杏绿荫里,与曲阜孔庙隔千里相望,却共享着“天下第一家”的尊荣。公元1127年,孔子第48代孙孔端友奉楷木圣像南渡,在衢州重建家庙,让儒家文脉在江南扎下深根。
大成殿的梁柱上,龙纹雕饰仍带着南宋的拙朴,殿内的“万世师表”匾额,是康熙御笔的复刻,笔锋里藏着对文脉延续的敬意。东西两庑的展柜里,陈列着历代衍圣公的朝服与手札,泛黄的纸页上,“忠孝节义”四个字墨迹未干,仿佛能听见当年学子们在此诵读《论语》的琅琅声。
家庙后院的思鲁阁,供奉着那尊随南渡而来的楷木圣像,像前的青石板被朝拜者踩得发亮。阁外的古柏据传为孔端友手植,树干虽已斑驳,枝叶却依旧苍劲,恰似这南渡文脉——历经战火与迁徙,始终未曾断绝。
水亭门:通衢古道的商埠年轮
衢江之畔的水亭门,城楼的青砖被江风熏得发黑,门楣上“水亭门”三个大字,是明代书法家的手笔,笔锋里还带着当年商船往来的喧嚣。这里曾是“九省通衢”的码头,闽北的茶、赣东的瓷、皖南的纸,都在此卸船中转,船工的号子混着算盘声,在江面上漂了千年。
穿过城门,古街的青石板被马蹄磨出浅坑,两侧的骑楼仍保留着“前店后宅”的格局。百年药店的柜台后,老中医正用毛笔开着药方,狼毫划过宣纸的沙沙声,与隔壁酒坊的米酒香缠在一起。拐角的“胡庆余堂”分号,木柜上的铜秤还挂着,秤星里藏着旧时商道“童叟无欺”的规矩。
暮色降临时,江风掀起酒旗,水亭门的红灯笼次第亮起,映在衢江里,与对岸的文昌阁倒影叠成一片暖红。江面上偶有货船驶过,马达声取代了当年的橹声,却依旧载着这座城市与外界的联结——从古至今,衢州的故事,始终与“通”字紧紧相连。
龙游石窟:地下迷宫的千年追问
衢州东北的龙游县,衢江支流旁的山坳里,藏着24个神秘的石窟。这些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石室,四壁削凿平整,石柱呈精准的几何排列,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像一组写给时光的哑谜。
走进一号石窟,石壁上的凿痕深浅一致,仿佛是巨人用斧凿一次性劈出,阳光从洞口斜射进来,在石柱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亮壁上模糊的鱼鸟雕刻。考古学家说,这里或许是春秋时期的皇家石矿,也可能是古越族的祭祀圣地,但没人能说清,在没有机械的年代,先民如何在地下开凿出这般宏伟的工程。
石窟深处的积水映着洞顶,像一片倒置的星空。站在水边,能听见自己的回声与千年的凿石声重叠,让人恍惚:那些挥动凿斧的先民,是否也曾在此仰望洞口的天光,猜想千百年后的世界?
从孔庙的晨钟到水亭门的江声,从龙游石窟的谜团到古街的米酒香,衢州的故事总带着几分“跨界”的妙趣——它是儒家文脉的南方支点,是四省通衢的商埠活化石,也是藏着千年谜题的秘境。这座城像钱塘江的源头活水,既流着古老的基因,也奔涌着当下的活力,在群山之间,静静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每日一品》栏目探寻华夏文化瑰宝,游历名胜古迹,展现华夏魅力,见证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