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马振岗1940年11月生,山东省人;1995年担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副部级);1997年至2002年担任驻英国大使;在英期间,获得米德萨克斯大学名誉博士、中兰克郡大学名誉院士、英国皇家亚洲协会名誉会员等称号。

本文内容

我第一次听到“泰晤士”这个名称,不是河,而是一份报纸——《泰晤士报》,后来才知道英国还有这样名称的一条河,但一直以为河与报是同一个名字。直到学英文后,才知道报纸应当翻译为《时报》,与泰晤士河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可能因为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读英国的东西多一些,难免对泰晤士河有些憧憬,期望有朝一日能去看上一眼。但处在那个时代,说不定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一愿望居然没等多少年就实现了。

1965年10月,我作为留学生到了伦敦。在一个灰蒙蒙的周末,我去看了向往已久的泰晤士河,却让我大失所望。那时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力损耗甚巨,国际地位远不如前,当时正酝酿着撤出“苏伊士以东”问题,标志着英国将从世界大国的地位上退缩。受英国强弱变迁的影响,泰晤士河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我站在兰巴特桥上放眼东眺,只见水面宽阔,船只稀疏,远处两岸的多数码头和仓库荒废闲置,一座座塔吊一动也不动地竖立在岸边,没有丝毫的生气。浑浊的河水黄中带黑,靠近河岸的水面上漂浮着片片废纸等丢弃物,翻起的浪花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据说由于气味太差,议会大厦的窗户在夏天也都不敢打开。

作者马振岗与傅全有总长在泰晤士河畔,对岸是巍峨的议会大厦。(图源:《难忘英伦》)

这条当年鱼虾丰盛的河流,此时已是生物绝迹;这条名声久远的繁忙河流,眼下却是如此落寞。这一切,同我所读到的泰晤士河的昌盛、壮丽和传奇差距实在太大了。只有屹立在北岸的议会大厦仍旧那么庄重,依然保留着大英帝国当年的威严。

确确实实,泰晤士河是随着大英帝国的兴盛而辉煌,也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而惨淡。

1997年,在时隔30多年后,我又来到伦敦。从飞机上看,泰晤士河依然像条长长的绸带,弯弯曲曲地缠绕在绿油油的田野上。我默默地想:这条河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伦敦的外貌并没有明显变化,我熟悉的那些建筑仍旧是当年的老模样,但我感到伦敦确实变了:

 天空晴朗了

那种令人郁闷的阴霾天气几乎消逝,“雾都”不再是雾都了。

 建筑色调更加明亮了

过去因长时间煤烟熏染,建筑表层多处积累下一层灰垢,有人甚至在新建筑上也涂抹些黑灰色,以使之显得古苍,现在建筑都展现出自己的本色面貌,很耐看。

 人们的衣着随意了,色彩更加鲜亮了

当年到处可见的那些穿黑礼服、戴黑礼帽、拿黑色雨伞的传统绅士,现在已很少见。

我不敢说第三个变化是否与环境保护有关,但至少前两个变化是环保带来的进步。

我再次来到泰晤士河,发现她果然也变了:水面干净了,臭味浊气没有了。河水虽仍有点泥黄,却清澈了许多。百余种不同鱼类在河里畅游,各种海鸟野禽或嬉闹水面或盘旋低空,充满了生机。

20世纪80年代,英国按照“伦敦港区再生”规划,把泰晤士河两岸废弃的厂房、码头和仓库逐步改造为办公楼、公寓楼、商店、旅馆、餐馆、文化设施和娱乐场所。其中最大的项目是对格林尼治对面“狗岛”地区的开发。那里高楼林立,交通畅达,形成了一个新市区,一些公司、银行、报社已把总部搬了过去。

1999年2月24日,作者马振岗与迟浩田副主席游泰晤士河,远处是“千年宫”。(图源:《难忘英伦》)

离此不远是耗资8亿英镑的“千年宫”。这是在河边一片废地上建造起来的一座庞大的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穹形结构,远远看去就像一把撑开的硕大无比的白色巨伞。这是为迎接人类第二个千年设计的。按原来的设计,庆祝过千禧年后,这里将发展成为集演出、展览、娱乐、餐饮于一处的旅游中心。

想法挺好,设施也不错,但效果并不理想。这座设施是按每年1200万人来此买票游览设计的,我曾怀疑是否可能,他们回答:“没有问题。”结果游客不到估计的半数,又难吸引投资,在热闹过一阵后最终只得关闭。

改造成功的项目也很多,著名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就是利用河畔一所废旧的发电厂厂房改造的。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泰晤士河面上往来不断的,不再是货轮和军舰,而变成了游船、游艇。乘坐游船沿泰晤士河游览,一面欣赏两岸历史建筑,穿过河上一座座样式不一的名桥,一面听讲解员阐述这些建筑的逸事趣闻,是很有文化韵味的旅游项目。

我到任之后,曾陪同几个访英的代表团游览过,对沿河不少建筑熟悉了许多,也能讲解几句。就是在这个我自以为很了解的事项上,却不料被朱镕基总理问住了。

1998年3月31日,朱镕基总理应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邀请到英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时隔13年后首次往访,英国恰好又是朱总理任职后出访的第一站,英方对此感到很荣幸,对访问格外重视,予以高规格的接待。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温莎宫会见朱镕基总理。

第一天特别繁忙和紧张,第二天上午安排朱总理一行游览泰晤士河,也算是稍作调节。对英方来说,这也是最理想的安排。在一个半小时内,既能使朱总理一行看到英国引以为豪的伦敦知名建筑,如议会大厦、圣保罗教堂、伦敦塔等,又能见识沿河的新发展,如狗岛开发区。

4月1日早晨8点15分,朱总理的车队到达威斯敏斯特码头,8点半登上“银梭鱼”号大型游船。大家一边用早餐,一边观赏两岸风光。

在中央领导人中,我跟随朱镕基同志出访过三次,和他算是很熟悉的了。这次陪他游览泰晤士河,思想不紧张,也没有拘束之感。不过我还是了解了些情况,做了些准备。

游船冲开水面激起白色浪花,穿行过一座又一座桥梁。突然,朱总理转过身问我:“马大使,泰晤士河上有多少座桥?”一下子我就被问住了。我知道有十几座,但具体是多少却说不上来。我只好老老实实地承认:“总理,我还真说不准。”

总理带着开玩笑的口吻说:“看起来,你这个大使调研搞得可不怎么好啊!”听他的口气,我知道他不是认真批评我,但是没能回答上总理的问题,心里总不是滋味。我赶紧说:“是,我马上就去做调查。”说完,我立即走到船上工作人员那里去询问。

人们对经常见的事物往往不太注意细节。只见他们七嘴八舌,谁也没有准数。几个人核对了一下,最后告诉我是15座。

我回到座位上,向总理“汇报”:“我已经调查清楚了,一共是15座桥。”朱总理笑了笑说:“这还差不多。”

我后来也没搞清楚,究竟总理是指我那样做是“差不多”,还是指15座桥这个数目“差不多”。

9点20分,船到了格林尼治码头,朱总理登岸去天文台参观。一个小时后,他又乘车前往英格兰银行,同英国工商、金融界人士座谈,继续紧张的访问日程。

朱总理访问结束离开英国后,我又想起这件事,决心搞个一清二楚。经过仔细的查核,才发现游船上那些英国人说的也不准确。泰晤士河全程可航行部分共有各种桥梁101座,流经大伦敦地区部分共有33座桥,而在伦敦市中心的河段上架有16座桥。从朱总理登上游船的码头算起,到泰晤士入海口,一共是10座桥,其中包括一座铁路桥、一座步行桥。

千年步行桥

步行桥名曰“千年步行桥”,是纪念21世纪到来的建筑,2000年由女王剪彩启用。谁知后来行人一多,桥就发生振动,这顿时成为报刊舆论轰动的新闻。原来设计人员忽略了共振的问题,只好关闭停用,直到2002年共振问题解决后才重新使用。

伦敦几座名桥差不多都在这里,其中最有名气的是1886年建成的塔桥。这座桥以气势雄伟、结构和谐、造型独特而成为伦敦以至全英国的象征。

塔桥

在英国工作时,我也曾梦想能抽出时间沿着泰晤士河走上一遍,欣赏一下河上所有100多座桥的不同风采。看来,这个愿望是难以实现了。


图文转自:外交官说事儿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