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颖曾任新闻司副司长、西欧司副司长,中国驻加拿大、美国大使馆参赞等职务;外交部原副部长章文晋的夫人。
本文内容
服装,反映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物质文明、民族特色,也体现每个人的素养和性格,仔细讲来这应该是一种专门学问。
记得沈从文先生曾写过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洋洋数十万言,可见中国数千年来,对于服饰还是挺有讲究的。
1978年冬,沈从文在北京友谊宾馆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补充定稿。(图源:网络)
在旧社会,贵族与平民、劳动者与非劳动者、贫与富的穿着打扮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建国初期至五六十年代,穿衣曾经是一个争议不休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两三年来(90年代),中国人民的衣着打扮逐渐讲究了,这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反映出国家和人民的新风貌。我甚至感到,现在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多数人的服装已经和某些发达国家相差不太大了,真是穿什么的都有。
那么,中国驻在外国的工作人员、外交官及夫人、贸易代表等,他们在国外穿什么衣服呢?外国人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又是怎么穿戴的呢?
有两次笑话我记得非常清楚:
1972年初,我率中国新闻代表团到欧洲访问,全团共有6人,只有我1人是女性。6个人一律穿着深颜色的毛式服装,头发都剪得短短的。我们大概是“文革”中第一批出访欧洲的较正式代表团,因此接待我们的国家都相当重视。
我们到达瑞士机场时,瑞士政府新闻司司长来接我们。当然,他有我们的名单,上面也注明了性别。当我们走下舷梯的时候,看见那位新闻司司长手拿一束鲜花。按照礼仪,鲜花是送给妇女的,但我和另一位男士并排走下来,看到他一脸困惑,他在想:到底哪位是女性呢?
还是那位男士把我往前一推,我先向他打招呼问好,异性的声音总有点不同,这时他才喜笑颜开,赶快把鲜花送到我的手中。
那天晚宴又出了另一次笑话。饭前,我到洗手间整理衣衫,正要进门,却被那位看门的老太太给挡住了,硬是不让我进去,手指着门口的牌子(女厕所)直摇头。她不懂英语,我没法向她解释我是女性,实在没办法,我只得打开衣领让她看个清楚,证明我确实是女性,这才让我进去了。
1979年,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时装来中国表演,台上多姿多彩的衣着与台下的一片“蓝、灰、黑”形成了鲜明对比。(图源:网络)
“文革”前后20年,中国人穿的衣服男女不分,外国记者为此做了不少文章,认为这是中国一大奇观。
1973年,外交部派章文晋和我到我国驻加拿大使馆工作,我既是政务参赞,又是大使夫人。我没有忘记在瑞士的情景,想到老穿一套毛式服装不太合适。倘若作为参赞去交涉、谈事,那倒也没有什么,可是作为大使夫人参加晚宴,还是那套衣服,未免不相称。于是,我做了几件中国传统的镶边盘扣短上衣,虽然仍穿裤子,但和男的不一样了,而且多少添了点色彩。
本来在“文革”以前,外交部女性出国做夫人或兼外交官都是穿裙子或旗袍的,那时是学苏联体质,外交人员的薪金比国内高得多,可以做许多漂亮衣服,但“文革”开始时,造反派搞了个“九九展览会”,把出国的一些女同志都批斗成“资产阶级臭老婆”,使得女同志们闻风丧胆。派驻国外人员的工资改革后,当大使的和工勤人员的津贴费相差不大,这样才使得在国外工作的女性们穿着变成不男不女的了。
我到加拿大的第二年进就开始穿西装套裙,当然,那也是非常古板过时的样式了。加拿大的社交场合与美国相似,也比较讲究,可我不敢出格。反正那时候在国外的工作不要求有多大进展,但求无过就是了。
随章文晋去美国赴任是做专职大使夫人,我还真没有当过专职夫人,但既然决定同去,也要做得好。要做好,恐怕也有点儿学问。
一般说来,出国前的准备是相当全面的:要了解两国关系,要了解我们国内各方面的情况,要熟悉政策方针,这是主要的;还要了解一些驻在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对驻在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喜好和禁忌也必须知道。
行前的置装(办齐四季所需的各种衣服)最伤脑筋了,我想了一条原则:不失体面又恰如其分。因为大使夫妇的言谈举止,包括穿衣打扮,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己国家的水平和精神面貌。
有一天,我和文晋一起去看邓颖超大姐,告诉她我们将要去美国工作。其实,她早已知道了。提起穿衣服,邓大姐问我有没有皮大衣,我说:“去加拿大时已经做了一件。”
她像是早已准备好了,让赵秘书拿出一件皮大衣来,送到我手上,并说这是俄国紫羔皮的,很名贵,还是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去莫斯科时,斯大林送给总理的,回国后总理又送给她。现在她送给我,并深情地说,这是她唯一可送给我的,也是最好的纪念品了。邓大姐让我改做一下,把毛皮翻在外边,这样显得华丽好看些。
当时我十分感动,接着她又对我说:“你过去长期在蒋管区工作,应该知道,入乡随俗是很重要的事,否则难以广交朋友、开展工作。现在改革开放了,不应该有不必要的顾虑。”
回到家再仔细想想邓大姐的话,我思想上顿时开阔了。
关于美国人的穿衣习惯,我听到过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美国人穿衣服很随便,大街上穿什么的都有,并不讲究;另一种是美国妇女穿衣服很讲究,尤其是上层妇女,衣服穿过一次就不再穿了。
文晋在80年代曾两次到美国,接触过各方面的人物,他的意见是宁愿讲究些为好。
当时外交部发给大使夫妇的置装费是每人1900元人民币,我们都知道这点钱肯定不够,于是决定把自己的积蓄添上。我们穿得好,也是国家的体面。
我做的外穿衣服,除了两套毛料西服套装,其他的包括长短旗袍、衬衣、长短外套、连衣裙,全都是国产真丝面料,因为中国丝绸是世界闻名的,穿得好还能起到宣传作用。各种衣服的样式尽可能做到有民族特色,而不追求新潮,颜色与花式以庄重、淡雅为主。
旗袍被认为是中国妇女的主要民族服装,但样式可以有所变化,做工也很有讲究,如镶边、嵌边、花边等等,盘扣也各式各样;长短外套用织锦缎来做,加上盘扣就更有特色了;长裙并非外来服式,中国唐代妇女就穿长裙,以丝绒做长裙、真丝双绉做连衣裙,效果都很好。
图文转自:外交官说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