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颖曾任新闻司副司长、西欧司副司长,中国驻加拿大、美国大使馆参赞等职务;外交部原副部长章文晋的夫人。

本文内容

到美国以后,很快我就了解到,美国上层人士,尤其是妇女,穿衣服是比较讲究的。在那样的国家,虽不能说是只看衣装不看人,但先看衣装再看人却一点儿也不假。上层妇女很少穿同样的衣服,早、午、晚的衣服样式也不同。

在美国去逛大商店也分等级,高档商店里的衣服绝无同样的,也可以说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吧,中低档商店就不一样了。

美国上层妇女的眼光特别尖锐,如果你穿上一件在美国买的衣服,她们一看,就会知道是在哪种等级的商店买的、大概值多少钱,所以在美国的时候,我从来都穿中国带去的服装。

1984年,章文晋夫妇在白宫同里根总统夫妇合影。(图源:网络)

记得1984年里根总统竞选连任,有一个大公司曾专门为做出席里根总统当选庆祝晚宴的礼服搞了一次服装展示会。出于好奇,我也去看了。

我们在非常舒适的茶座里喝咖啡,大概是一位服装部总经理出面接待。他介绍说,这次展示会的特点是:所有定制的服装保证在庆祝晚宴前两三天做好,送至府上;对于每位女士,虽然大家可能选择同一个模特身上穿的相同样式,但你得到的衣服绝不会与别的女士相同;每套晚礼服的价格为7500美元,倘若需要装饰钻石,价钱另议。

由此可见,少数美国贵夫人生活的奢侈。但人们在平时郊游或共进午餐时,都穿得随便些。

出席晚宴的衣着则视不同情况而定,一般晚宴或重要晚宴,妇女多数也是穿着长裙。爱穿那种真正新潮服装的,多是明星、歌星或年轻人,官员或使节夫人穿得还是比较庄重的。

有人说,在西方国家,年岁越大的人穿得越花哨,我觉得也不完全是这样,只是妇女们穿衣服不大受年龄的限制。比如七八十岁的妇女,爱穿大红颜色的不少,或者穿得比较鲜艳。她们认为穿鲜艳明亮的服装可以显得富有朝气。她们总不服老,也不愿听别人说她们老,这和我国很不相同。我国50岁以上的妇女就只愿穿蓝、黑、灰颜色的服装,其实大可不必。

在美国的时候,我也没有见过“中老年服装”这种提法,他们只有大、加肥或特型的服装商店,而无年龄的区别。这种观念我倒认为是很好的,年龄与服装不该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根据自己的体型、肤色,搭配得和谐、得体就好。

当外交官夫人,对于丈夫的穿着也要多关心些,他们更需要体面。我国有些外交官,包括个别大使有时不修边幅,比如衬衣领不熨平,或者下摆没有塞进西装裤,使西装上衣都遮不住;尤其在夏天,有时穿着港衫及一件外套就去参加正式场合的活动等,这是相当没礼貌的。男士的穿着,西装外衣要合体,裤线要清楚,更应注意衬衣和领带,皮鞋要干净。

在美国时,我每天为文晋熨衬衣,衣领和袖口必须平整,领带常换,和谐或对比度都好看。

文晋日常生活非常简朴,衣食都很简单,只有在美国当大使期间,他比较讲究。西服的料子、颜色和做工,在国内都尽可能找最好的,衬衣有时一天换两三次。

章文晋与卡特总统(左一)、石油大王海默(中)在一起。(图源:《外交风云亲历记》)

记得我们到达华盛顿不久,美国报纸及华文报纸刊登了相当大篇幅的文章,介绍章文晋大使。那时台湾派去的代表钱复也抵美不久,文章经常把两人作比较。一些报纸说钱复是台湾的“青年才俊”,但却难以与老外交家相比。他有一点优势,是美国留学生,可能更易适应美国的环境。

有趣的是,在我们举行到任招待会的第二天,有报纸评论章大使的衣着,大概是说,中国首任联络处主任穿毛装,第二任穿西衣,而刚到任的章氏,不仅文质彬彬、风度潇洒,而且所穿西服很为考究,不仅合体而且做工精细,可见大陆的水平的确有所提高……虽非留美也难以相比,等等。尽管这只是很小很小的事,但影响却不小。

1984年,章文晋夫妇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图源:《外交风云亲历记》)

在美国有不少正式的晚宴,请柬上写明男士须穿“黑领带”,即穿短的晚礼服。以往在这种时候,中国大使都穿黑色毛式服装。毛式服装作为民族服装是可以的,但这种场合每年有二三十次,老穿这一种款式就有点儿显眼和不合群了。

所以1983年秋天,文晋和我商量再三,是否可以做一身“黑领带”?我们都有些顾虑,怕太资产阶级味道了。最后决定,既然可以入乡随俗,那穿一身普通的“黑领带”也未尝不可。

结果,文晋做了一身,开始穿来不习惯(主要是里面的衬衣吊带等穿着麻烦),慢慢也适应了。新闻媒介居然又有议论,说中国改革开放确实不假,大使居然穿上“黑领带”了。

注意大事,也不忽视小节,这是在国外工作的一条法则。穿衣服虽是小事,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其实作为个人来说,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在穿衣上,我们常常为此感到烦恼不安,但如果为了工作,能给工作带来方便,我觉得那也是应该做,甚至是需要做的。


图文转自:外交官说事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