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皖山皖水之间,安徽乡村振兴的号角激荡着希望与活力。从黄山脚下的茶香秘境到皖北平原的粮仓沃野,从千年古镇的文化焕新到数字乡村的智慧蝶变,安徽以“改革驱动、特色引领”为笔,在江淮大地上书写着“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华章。  

党建引领,凝聚振兴“红色动能”

凤阳县小岗村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持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产业升级、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等举措,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标杆。

小岗村以改革精神为内核,围绕“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旺”目标,推动农业全链条发展。并通过智慧农业引领科技转型、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提升、红色文旅与人才振兴、生态与品牌双驱动等产业融合、科技创新和文旅赋能创新模式,实现从“吃饱饭”到“干事业”的跨越,成为乡村振兴的“安徽样板”。未来,其经验将继续为全国乡村发展提供示范。

安徽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引擎,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富溪乡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公司”机制,盘活闲置农房打造民宿集群,新建红色研学基地,预计年增收超30万元,带动480户村民受益。 

歙县问政村

歙县问政村以“贡笋飘香 居竹问政”为主题,深挖“斩尾龙”遗址文化,打造集农产品销售、康养旅游、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特色村,吸引成渝游客慕名打卡。此外,全省推广“六尺巷工作法”,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和谐稳定的治理底色。  

特色产业,点燃富民“金色引擎”

黄山歙县

安徽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出多个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黄山歙县以“珠兰花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扩建种植基地至30亩,形成种植、加工、茶文旅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百万,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0%。安庆昌中村依托“菌菇+泉水鱼”双链融合,建成菌棒加工、鱼苗培育基地,年产值近200万元,村集体经济目标直指百万大关。

富溪乡

富溪乡依托“茶香富溪”品牌,改造茶文化厂房,建设茶旅步道,打造黄山毛峰核心产区的农旅融合典范。全省十大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1.37万亿元,23种农特产品入选全国特质农品名录,数量居全国县级第一。 

生态筑基,绘就乡村“绿色画卷”

安庆汪坂中心村

安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生态与产业共融。安庆汪坂中心村通过十余年人居环境整治,将“脏乱差”变为“美如画”,白墙灰瓦、绿树成荫的江南水乡风貌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富溪乡

富溪乡投入5400万元建设红色研学基地,同步实施污水管网工程,解决农村污水问题,为农旅产业筑牢生态根基。全省建成8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2025年计划新增30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打造“四季皆景”的生态田园。

科技赋能,激活农业“蓝色动力”

 合肥天府粮仓产业园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质生产力。合肥天府粮仓产业园推广“吉时雨”智慧平台,通过北斗卫星和物联网技术,服务全国600余万亩耕地,实现“手机种田、数据决策”。

文化铸魂,守护乡愁记忆

 歙县昌中

歙县昌中村通过“大收储、大托管”模式,推出“歙美五小园”800余处,乡村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标杆。  

示范引领,共赴振兴新程!

截至2025年,安徽累计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示范村54个,新建200个精品示范村、800个省级中心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长36%。未来,安徽将继续深化“千万工程”经验,以“五良融合”为路径,建设更高水平的“江淮粮仓”,力争打造50个“成渝之星·和美乡村”精品村,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乡村振兴的热土!  

皖美乡村,振兴正酣!

让我们共同见证,这片承载着徽风皖韵的土地上,更多“问政”“昌中”“富溪”的故事竞相绽放,谱写新时代的田园诗篇!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沨

值班编辑:刘紫丹

责任编辑: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