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金光曾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际交流司副司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现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长期参与中国少数民族对外高级别交流工作,代表国家出访88次,足迹68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外事工作经验和外交工作经验,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出版了三本书《真实接触》《走近世界民族》和《闲草集》,在国家级报刊及学术期刊发表了有关研究跨界民族与世界民族成果等学术文章近百篇。
1986年3月,中国民族博物馆筹备组组团去德国考察。筹备组由马寅组长带队,我是组员。德方邀请人是时任德中友好协会会长的海博勒博士,我们的费用由德国外交部负担。
海博勒(图源:郑州大学官网)
海博勒是著名的人类学家,研究中国的彝族,娶了个中国太太。他对我国的民族事业特别关心,愿意为我们的访问提供服务。
在德期间,我们先后访问了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汉堡、当时的西柏林和慕尼黑市的博物馆的文物储藏室和修复室,最后在海德堡见到了德国的辛蒂—罗姆人。
海德堡市(图源:网络)
海德堡是德国著名的古城,城内有德国16世纪建造的房屋,保存完好的贵族庄园。海德堡是二战中德国唯一没有遭到盟军轰炸的城市,据说当时的美军飞行员大多受训于海德堡空军学院,他们不愿意轰炸自己的母校,更不愿意投弹到自己老师的头上。
辛蒂—罗姆人在德国已经居住了600多年,但一直未被德国政府承认为一个正式的少数民族。经过辛蒂—罗姆人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斗争,80年代终于被德国政府承认为德国4个少数民族之一。其余3个是:佛利滋人、丹麦人和索布人。
辛蒂—罗姆人自成为遍及世界各地的流浪民族以来,备受歧视和压迫,处于社会底层。辛蒂—罗姆人是他们的自称,听上去有些陌生,但只要提到“吉卜赛人”大家就都知道了。“吉卜赛人”一词系由“埃及人”(Egyptian)一词讹传而成。西欧人误认其发祥地为埃及,而称其为“埃及人”;东欧人和意大利人则称其为“茨冈人”(Atzigan),全世界的辛蒂—罗姆人近千万,其中约500万分布在欧洲,2/3集中在东欧。
伦敦摄影师伊恩·麦凯尔(Iain McKell)拍摄的辛蒂—罗姆人一家(图源:微博 林笛LD)
从15世纪后半叶起,有关国家开始对辛蒂—罗姆人采取限制措施,迫害他们的法令和条例层出不穷,仅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就有68条之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辛蒂—罗姆人约有1/10死于纳粹集中营。
从20世纪60年代起,辛蒂—罗姆人的组织相继出现,德国的辛蒂—罗姆人中央委员会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组织之一。该总部设在德国古城——海德堡,领导着全德国约50万辛蒂、罗姆人为争取平等和政治经济权利而斗争。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德国政府承认其合法地位,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大有改善。
在德方的安排下,我们参观了海德堡市区外辛蒂—罗姆人的“大篷车营地”。营地就扎在市区的半山腰上。过去的马车已经换成了汽车,车内电视冰箱一应俱全。营地的首领对我们非常热情,他领我们参观辛蒂—罗姆人的家庭,参观他们的手工作坊。
辛蒂—罗姆的男人一般从事手工木刻艺术和小提琴演奏,女人则多在街头算命、卖艺。由于海德堡警察当局的限制,他们的营地只能扎在城外,不得进城。他们从事卖艺等工作时,也经常受到警察的干预。但海德堡市政当局同辛蒂—罗姆人的关系处理得挺好,市长经常会见辛蒂、罗姆人代表,聆听他们的要求。
我们在辛蒂—罗姆人安排下,与市长会面。当然也有少数辛蒂—罗姆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找到薪水高的工作,或自己开公司赚大钱。但就整体水平来说,辛蒂—罗姆人比一般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低得多。
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图道多吉(左)与德国辛蒂—罗姆人全国主席罗梅尼·霍斯在一起。(图源:作者提供)
左一为德国辛蒂—罗姆人副主席(图源:作者提供)
中德代表团在辛蒂—罗姆人全国委员会办公楼前合影。(图源:作者提供)
辛蒂—罗姆人中央委员会主席罗梅尼·霍斯说:“我们的政治权利虽然有了保障,但我们还需要争取经济权利和教育权利。我们的大篷车虽然换成了汽车,但是我们的人仍然在海德堡市区外的山上安营扎寨,我们的孩子还不能像普通德国人那样接受教育。我们除了继续发展传统手工艺外,还应该掌握现代化技术,以便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两年后,德国辛蒂—罗姆人组团访华。他们看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幸福美满,政府对少数民族有特殊政策,保护少数民族的各项权益,感到非常羡慕。他们在德国驻华使馆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呼吁德国政府改善辛蒂、罗姆人的地位,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建议,德国政府在对待少数民族方面应向中国学习。
转自:外交官说事儿